法治与民生

人员搜索

一条抗大路,绘就万千幸福景——邢台市信都区“四好农村路”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

发布时间: 2025-10-11

一条抗大路,绘就万千幸福景——邢台市信都区“四好农村路”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

资深媒体人/田红卫 邓秋军 通讯员/弓娟娟


 9月16日,壮美太行·河北太行山文化旅游带推介活动在邢台市信都区抗大陈列馆广场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倪岳峰,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正谱,省委副书记王陆进等出席邢台主会场活动,并共同乘坐了河北首条红色旅游专列“抗大号”,拉开了本届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序幕。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话,在河北邢台信都区被重新朗读——太行山脊,一声爆破,48公里的抗大路把“行路难”改写成“中国最美”;90分钟的沟壑天堑,压缩成20 分钟的山河通衢;青山绿水,由此解锁“金山银山”的新身份。

一条路,贯通了通行、产业、幸福与振兴,也标注了“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信都刻度。大道如虹,山河作答——信都,正在路上!

978.jpg

建好富民路:攻坚克难筑通途,路网提质保联通

抗大路的建设,是一部在太行山脊上书写的奋斗史诗。作为2018年区“十件实事”之一,它自谋划之初就备受期待。2018年5月,建设工程正式启动,2000余名建设者依托1200余台机械,仅用120天就完成了任务,在山峦沟壑间将昔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康庄大道,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信都速度”。 

1760154226762901.png

这条全长48公里的富民路,起点为邢和公路黄店村,终点至浆水镇营房台村,像一条丝带串联起西黄村、龙泉寺、浆水等3个乡镇的38个村庄,直接惠及2.5万余人,辐射带动周边101个村、4.2万余人。道路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9米,路面宽7米,并配套实施了安保、绿化、客运站点及太阳能路灯等设施,实现了“白天看景、夜晚观灯”的美丽蜕变,提升了行车安全与舒适度。

95e8ff4a-f6f2-425d-b37e-ff2b6970e5ca.jpg

抗大西线的建设更是进一步突破了格局。这条全长12.436公里的道路,穿越1.6公里的清家沟隧道,将前南峪、后南峪、老苍墓等7个村庄紧密相连。正如前南峪村支部副书记郭静波所说:“过去绕行一个半小时,现在隧道贯通后,最远的地方20分钟就到了!”抗大路及其西线,有效提升了深山区路罗川与浆水川之间的通行能力,构建起“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环线,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8d94a645-6893-435c-9af1-d60c2b26e118.jpg

用好产业路:路畅其流百业兴,精管细护促提升

“道路通则百业兴。”抗大路网的贯通,如同为沿线地区注入了澎湃动力,激活了沉睡的发展潜能。

在前南峪村,这种变化尤为显著。村主任老郭回顾了村庄从污染化工厂向以林果、旅游为代表的“无烟工业”成功转型的历程。如今,借助抗大路,特别是抗大西线的贯通,这里与大峡谷、天河山、紫金山、英谈古村落等多处景区实现了无缝对接,形成了“旅游黄金环线”。 

 

“客流量翻了几番,车一多,节假日难免拥堵。但这可是‘甜蜜的烦恼’!”郭静波副书记的话语中透着自豪。汹涌的客流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前南峪村的酒店民宿拥有1200张床位,能同时满足2000至3000人的就餐住宿需求。村里的746亩耕地与广袤山场,一半种植板栗,一半种植苹果,年产苹果约500吨。道路的畅通,不仅让新鲜的苹果、板栗能够便捷地运往各地,还催生了苹果汁、苹果干等深加工产业,延伸了价值链。 

1760154364694710.png

交通瞭望栏目组与前南峪村委干部交谈果林发展) 

郭静波副书记介绍说:“村里依靠林果、旅游、农产品深加工,年创收约600万元,每年给村民人均分红3400元,60岁以上老人提升至4000元,老党员还有额外补助,老年人水电气全免。”一条路,真正成为了驱动产业兴旺、引领农民增收的“黄金通道”。

1760153857393105.png

(交通瞭望栏目组与前南峪村委干部交谈果林发展)

路修好了,用上了,但不能一劳永逸。面对日益增加的车流,如何让这条“最美农村路”永葆青春,如何让这条路具备持续的生命力?信都区交通局探索出了一套精细化、长效化的管养模式。他们全面推行“路长制”,确保责任到人;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养护公司,实现日常养护的专业化、标准化;同时,将建设“七公开”制度延伸至养护管理领域,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保障养护工作阳光透明。

1760154444517394.png

(交通瞭望栏目组与前南峪村委干部交谈果林发展)

为了高标准迎接2025年全省旅发大会,信都区未雨绸缪,大力开展路域环境提升工程。累计排查整治路段157.341公里,聚焦邢和线、G340东子线、G234线等重点路段,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复路面、整修边坡、清理排水系统、擦洗护栏、修剪绿化等,全力打造“畅、安、舒、美”的旅游交通廊道,展现了卓越的治理能力与不懈的提升追求。

融好文化路:红色血脉路上传,乡村振兴赋灵魂

  抗大路,因其深厚的“抗日军政大学”红色记忆而得名。它不仅是一条交通通道,更是一条传承红色基因、展示乡土风情的文化长廊。

  抗大路紧密连接着抗大陈列馆,吸引着各地学生前来研学,让他们在行走中感受红色精神的洗礼。道路的规划建设,巧妙融入了沿线的自然生态与乡村特色,将天梯山、邢襄古镇、白云山、九龙峡等众多景区串联起来,推动了旅游业与美丽乡村、现代农业、古村落保护的深度融合。这条路本身,已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承载着乡愁,传播着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深厚的灵魂。

邢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左梦玺介绍,深挖文化潜力已带来了显著的市场效应,2025年市外游客占比实现大幅提升。据悉,信都区将15个乡镇100个村作为民宿旅游产业发展重点村,让游客在感受山水、文化、运动后多一个留下来的理由。截至目前,信都区民宿实现营业收入1800万元。

  大道如虹启新程,筑梦信都踏歌行。抗大路蜿蜒于太行山间,连接着厚重的历史与光明的未来,承载着老区人民的梦想与希望。它是信都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心手相连的“连心路”,是驶向乡村振兴的“脱贫路”“幸福路”。

  展望未来,信都区将以抗大路为标杆,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奋力实施“交通兴业”“交通惠民”“交通强区”三大工程,为省市交通事业贡献信都力量。我们坚信,更多的乡村将因路而兴、因路而美,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信都区必将续写更加绚烂辉煌的篇章!

文章来源:本文我单位原创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法治与民生
微博

法治与民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