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与民生

人员搜索

学员考试未通过,培训机构承诺“不过包退”是否有效?

发布时间: 2025-08-18

 87.jpg

“如果未取得证书,我们收取的费用全部退还!”考证热潮下,“不过包退” 成了不少机构的招牌承诺,可当学员真的没通过考试想退费,却遭遇各种难题,这样的承诺是否真的有效?近日,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服务合同纠纷。

  2023年10月,黄某与福建某信息咨询公司签订《咨询服务协议》,约定由福建某信息咨询公司为黄某提供考前培训、考情咨询等服务,若黄某在服务期内未取得消防设施操作员资格证书,该咨询公司应将收取的咨询服务费全部退还。黄某为此支付服务费用11000元。

期间,黄某按照该咨询公司安排,分别于2024年5月、2024年7月参加消防设施操作员考试,结果均未能通过。合同到期后,黄某申请退费,却发现该咨询公司已经关门,通过电话、微信等均联系不上,于是诉至鼓楼法院,要求该咨询公司退还服务费、两次考试花费的车费及住宿费。

  鼓楼法院经审理认为,双方签订服务合同,均应依约履行。黄某已经按约支付服务费用,但两次考试均未通过,根据双方签订的《咨询服务协议》的约定,应将收取的服务费用全部退还。关于车费、住宿费的主张,黄某未提交证据证明,法院不予支持。

最终,法院判决福建某信息咨询公司退还黄某服务费11000元,驳回黄某其他诉讼请求。

法官说法

  部分教育机构打着“保过”“快速拿证”等宣传语,通过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而获得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等,必须严格遵照官方设定的标准与流程,绝无“花钱买证”“考试包过” 等所谓捷径可言。

关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广告发布管理的通知》中,早已明确规范广告发布行为,广告内容不得出现“无需学习”“无需上课”等虚假违规内容,不得出现“快速取证”“免考包过”“考不过退款”等对教育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

教育培训机构应当遵守诚信原则,不钻合同漏洞、不玩文字游戏,将重心放在提升课程质量与优化教学服务上。

  各位考生在报名培训机构之前,要注意审查机构的相应资质、师资力量以及商业信誉,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平台查询相关信息。在签订合同时,要认真阅读合同条款,尤其要仔细查看条款与广告宣传、口头承诺是否一致,并注意保留好合同、付款凭证等证据,以便后期发生纠纷时依法维权。

文章来源:(律砝传媒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法治与民生
微博

法治与民生
微信